喜欢我的故事不要喜欢我的人。

关注前读置顶
文章转载出站需私信
感谢大家的喜欢

【阅读理解】《你好,之华》:日本导演的“单箭头物语”→

    “双十一”到来的这个周末,分别有三部叫得出名头的作品——《毒液:致命守护者》、《柯南:零の执行人》,以及这篇文章要说的《你好,之华》。

    同在前三甲,且都在同一天上映——票房排名第二的《柯南》由于其动画电影体裁的特殊性、原作基础扎实以及其针对其受众的精准投放,故不能与其它两部真人出演的电影相提并论。

而剩下的两部真人电影:《毒液》与《之华》——好巧不巧都是中外合拍的电影。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听到过大人之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混血儿长得有多漂亮取决于其父母的血统。说是父母的血统发源地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越远,混血儿就越漂亮。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我的第一手体验告诉我:或许中日混血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两部片子孰优孰劣。

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如同在说《毒液》的那篇文章里说过的一样,商业片和文艺片要分开看,你拿文艺片的标准去衡量商业片或是反过来,那都是没事找事的做法。

 

《你好,之华》是由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编剧并执导,陈可辛、岩井俊二监制,周迅、秦昊领衔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周迅饰演的女主角之华在姐姐之南亡故之后,拿着之南的初中同学会邀请函前去参加同学会所引发的故事。

由于在姐姐的同学会上假扮姐姐,之华邂逅了自己初中时的暗恋对象尹川——后者也是姐姐的初恋情人;也是由于在姐姐的同学会上假扮姐姐,之华的丈夫误会了她与尹川的关系,砸了她的手机,为之后全片的剧情提供了逻辑上的契机。

这部片子的中文名叫《你好,之华》,但事实上和女主角袁之华的关系却不见得有多紧密。

一条明线,是袁之南、袁之华姐妹与尹川三个人从初中一直延续至今的感情纠葛,另一条暗线,是袁之南的死,以及她的死是如何影响着那些与她有关联的人们。一条主线,讲初中时的袁之华一心爱慕尹川,尹川一心爱慕袁之南,两人在上大学之后终成眷属,但袁之南最终却和外校混混张超结婚了;一条副线,讲之南的孩子们爱着他们的母亲,但他们母亲却沉湎于过去的日子。

如果我要用一句话向我没看过这部片子的朋友介绍这部片子,我会简单粗暴地告诉他们:这故事可以叫“单箭头物语”。

 





从这个角度讲,比起影片的中文名,作为2018香港亚洲电影节的闭幕片,《你好,之华》的英文名“Last Letter”或许更符合本片的中心立意。

“Last Letter”可译为“最后的信”。虽然“Letter”是个多义词,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在这里跟我抬杠。

用阅读理解的调调来说:“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带动了情节发展,是一个意象,代表了一份情感——总而言之,《你好,之华》就是一个围绕“信”展开的故事。

看过我之前影评的旁友应该知道我习惯于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把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分开来讲,但对于《之华》来说,把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分开来剖析反而会破坏它更为珍贵的内核。

它就像一个结构复杂,内里七巧玲珑的玻璃摆件。你想看清它的内部构造,看了很久才恍然大悟,这原本就是拿一堆碎玻璃黏的。

 


 


当袁之华再一次坐在尹川面前的时候,二人都已在步入中年的路上。

谈起之华假装之南给自己写信的事情,忆及她年轻时曾出于私欲在他与之南之间使的心眼,尹川一脸淡然。

而之华呢?面对深爱着姐姐之南,且仍旧沉溺于他们过去的感情之中的尹川,听他当面把与姐姐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她也只是极为克制地笑了笑。

当她和尹川讲起姐姐嫁给“渣男”张超并最终抑郁自杀后,她才抹了抹眼泪,对尹川说:“姐姐当初如果能嫁给你,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片段,不仅代表着之南对于尹川感情的放手,两人的和解,其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过渡。

在这个片段之前,影片主要落笔于年轻时袁之华对尹川的单箭头以及回荡在三十年后的不甘。在这个片段之后,镜头开始随着尹川行走,我们渐渐知道了已逝的之南、“渣男”张超与尹川之间的纠葛,在了解之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同时,也走近了之南留下的两个孩子。

这样的主角转换在不同的大师之作中有各种不同的应用方法。

希区柯克就有一部电影,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女主角就被杀手杀死了,关在车子后备箱里,车开进湖里。就在车子缓缓沉入湖底的过程中,突然,车身停了一下。

那一刻,杀手回头看了一眼,所有观众也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她到底死没死?

从这里开始,镜头就开始跟着杀手走。

 

所以,在之华那句“姐姐当初如果能嫁给你,也许也就不会这样了”之中,镜头给了尹川泪流满面却隐而不发的面部一个特写。

下一个场景,尹川便出现在了张超家门口。

张超约他去火锅店见面。在微醺之中,张超质问他:你以为你跟之南好她就能得到幸福?

此刻,尹川就像是一座冰山被火烤着。

 

一段剧情,既在内容层面揭示了角色身上的矛盾,又在形式层面完成了主人公的转换。

 

 


 

宏观一点看,《你好,之华》是一部人物比较多,线也比较多的文艺片。

电影中的人物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刚上小学的孩童,无一不与“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事实上,是巧合让穿越了时间洪流的人们再次相遇,但把人们再次联系到一起的人是信。

写信者,同样也是送信者,收信者,也可以成为写信者。

通过信,之华的婆婆在晚年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信,之华放下了对尹川的情感,与或许曾经存在过的不甘;

通过信,之南的女儿了解/理解了自己那个常年自闭的母亲,并见到了自己曾经的“信仰”;

通过信,之南的儿子释放了一直以来压抑着的对于母亲离世的悲痛;

通过信,尹川开始逐渐走出那个名为“之南”的泥沼,向前寻找新的曙光……

 

 


 

《你好,之华》是一部非常“日本”又不太“日本”的电影。更准确一点说,它更像是给你展示了一个中国大部分人能把握到的,最接近他们理解的“日本美学”。

 

在日本,“物哀”、“幽玄”和“侘寂”被誉为三大传统日式美学。

物哀,“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睹物伤情、物我同悲。物哀的含义比悲哀广,比悲哀恬淡,是一种审美意识,更是一种生死观。

幽玄,其核心是“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这样的审美神秘而超然,寂静而深远,柔和又充实。

(chà),描绘是的残缺之美,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当然也可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

 

这三大美学在《之华》里都得到了极好的诠释。

 

影片以袁之南的葬礼开头——这本不是一件能让人开心的事情。

但到影片结束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袁之南的死,竟然让所有人都过得更好了。

 

“Last Letter”,既是袁之南留给儿女的遗书,也是尹川临走之前在纪念册上写给之华的信,还是尹川所撰的那本《之南》里的终章——而它们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即初中毕业典礼上,袁之南的毕业发言。

那份稿子由尹川与袁之南一起撰写,象征着他们之间最青涩而又纯粹的那段时光。在空荡的大礼堂内,她读了一遍稿子,空荡荡的礼堂内只有一个观众,一个专注欣赏着她的观众——就是尹川。

 

到最后,当所有人看到这封“遗书”的时候,脸上竟然都洋溢着一丝微笑。

 

 


 

 

袁之南的死,是她生命的终结,令人悲哀,却又在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丝余情。

这份“情”是残缺的、令人心痛的,但却也正因为已经伤了太多人,大家本来也都是伤痕累累的人,所以在最终释然的时候,反倒是能让人边哭边笑,泪如雨下。

 

物哀、幽玄、侘寂——此刻浑然一体。

 

 

 

 

 

事实上,从古至今,大和民族的血液里都深刻着一种“悲剧情结”。

日本最古老的诗集《万叶集》中就收录了日本人最古老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有八个字最为日本人传唱——色香俱散、人事无常。比较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里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个悲观,一个乐观,一个悲剧,一个喜剧,一个忧郁,一个明朗,其情怀不啻有天渊之别。

有学者称形成这种“悲剧情结”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日本的地缘有关。

日本是一个长时间生存于孤立的岛国,长期孤立于大洋之中,从古至今,日本的民众饱受海啸、地震、台风的折磨,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顽强、团结、好斗的性格,基于其特殊的地理及文化历史环境,便形成了对大自然不可战胜,不可驾驭的强烈无助与悲伤的心理。

这种悲剧心理和性格在太初时代便逐渐形成,并在日后的行为、意识和社会活动中深刻地表现出来,于是在日本文化中,这种悲剧精神自然而然形成了。

但另一方面,大和民族的“悲剧情结”却总体现能一种哀伤的完美。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即使肉体遍体鳞伤,甚至生命都已经失去,但主人公的精神已经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菊与刀》、《武士道》等不同时期的对日本民族精神进行分析的著作中,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精神世界”对于日本人的重要性,在此不多做赘述。

 

 

 

总体来说,《你好,之华》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文艺片。

影片采用了多种拍摄手法,在这里,你能看到白描,能看到长镜头,也能看到蒙太奇;叙事上,你能看到内敛与深沉,克制与隐忍,也能看到爆发与释然……

在它身上,你能清楚地看到日本三大审美情节,但又不至于沉重到男女主角双双跳崖殉情,或是全剧角色死的死、亡的亡……

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那或许只有影片行将至末的时候体现出的,那种应试作文一般的煽情与“卒章显志”才有的僵硬。从尹川拜访袁之南家开始,影片似乎就“提前”进入了高潮,这个煽情的高潮持续了很久,久到观众都麻木了。

一切已知条件几乎都已经被用上了,就差一开头袁之南给她儿女的“遗书”了——该拆了吧?该拆了吧?该拆了吧?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得感谢岩井俊二。

一方面因为中外合拍的电影,成功的并不多见;另一方面,近十年来,也已经很难有这么一部“适合”中国人观看,并直观感受何为“日式”,何为“大和之美”的电影了。

 

 

 








—————————————

》题外话《

我在Lofter,本职工作是个同人写手。由于课业繁忙的缘故近期只有写点“阅读理解”的时间。

我曾经短暂地学习过编导,现在就读于根正苗红的商科专业。所以我的所谓“影评”非常不Typical,共情内容不足,角度杂,写得许多东西都不见得是大部分人想看的。但我写出来的一点话,别人也未必写得出来。

这样“游离”于本职工作之外的日子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我清楚地知道,有些由于影评以及上一次Lofter的微小说比赛而关注我的朋友,在这之后会离开我。

但仅仅是知道同人之外,不仰赖于任何作品,有人曾经认同过我写的东西,我就已经非常感激了。

所以,来者皆是客。

在这里,先对你们说声“谢谢”。




评论
热度(58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过气偶像長夜君 | Powered by LOFTER